3月30日,合肥顯示產業迎來里程碑事件——總投資45億元的新美材料·新站光學功能膜項目在合肥新站區正式開工建設,項目投產后將打破偏光片上游關鍵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關鍵材料“中國制造”。



布局:建設5條國際領先生產線

新站光學功能膜項目是合肥市近年引進的重點項目之一,規劃建設5條國際領先的智能化顯示材料生產線,包括2條精密保護膜生產線、1條P0生產線以及2條表涂生產線,涵蓋了LCD/OLED偏光片上游關鍵材料以及OLED支撐關鍵原材料;建成滿產后可實現年產表面處理膜年約5000萬平方米、保護膜約8000萬平方米、PO材料約2000萬平方米,助力我國新型顯示產業進一步擺脫上游關鍵材料長期以來受制于人的局面。


這些有技術、有壁壘、有利潤的更核心的環節,將彌補國內顯示產業的偏光片上游關鍵原材料短板,與本地區新型顯示產業項目形成極強的產業協同效應,進一步降低行業成本,提升新站高新區乃至合肥新型顯示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新美材料所生產的表涂、保護膜可供應到偏光片企業,PO材料可供應給面板廠,實現就近配套,為新站芯屏產業補上關鍵一環。”新美材料副總經理楊學鋒說,專注細分領域和高附加值產業,持續加強新型顯示延鏈補鏈,既是地方產業升級的“關鍵落子”,也是新美布局光學膜材料的戰略支點。


新美材料·新站光學功能膜項目建筑效果圖


拓展閱讀:偏光片及其核心原材料

偏光片是液晶面板第一大主材,其核心原材料由“五膜一膠”組成,用于顯示面板的光學膜則是調節LCD和OLED等顯示器的光透過率、反射率的關鍵材料,被稱為光學行業的“芯片”。這些關鍵性的細分材料往往存在很高的準入門檻。



在偏光片制造的"卡脖子"環節中,日本企業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核心膜材中,PVA膜市場70%-80%產能集中在可樂麗手中,剩余份額基本由日本合成化學掌控,國內皖維高新、臺灣長春等企業僅以窄幅產線供應低端市場,合計市占率不足1%。另一關鍵材料TAC膜則被富士膠片、柯尼卡美能達等日企壟斷,其56%的原材料成本占比形成顯著產業壁壘。


這種壟斷格局正被國內企業漸進突破。杉金光電通過技術吸收與自主創新,已建成2.2億平方米/年的全球最大產能,推動中國偏光片產能占比提升至全球12%。恒美光電、盛波光電等廠商則通過差異化技術路線,在超薄型、柔性顯示等細分領域建立競爭優勢。產業鏈協同效應日益顯現,國內面板廠商對本土偏光片采購比例已從2018年的不足20%提升至當前的45%以上。


技術突破路徑呈現多點開花態勢。在PVA膜領域,國內企業通過改進拉伸工藝將膜厚精度控制在±0.1微米,達到車載顯示嚴苛要求;TAC膜替代材料研發取得突破,部分廠商采用COP(環烯烴聚合物)材料實現熱穩定性提升,產品良率突破85%大關。這些進步使得國產偏光片在75英寸及以上大尺寸面板的配套能力顯著增強。